2008年7月17日星期四

中途站型的教會(二)

謝謝多方回應:「五餅二魚」、「今日能為主作甚麼」等都是甚好的重點。以下就此類型教會(愛福華)作進一步分析:
「愛福華」人進人出,流動非常高,令留守的人產生彈性疲乏,需要有極高的更新能力和韌力方能歷久常新。過去不論,就目前而言,有以下六種類型的人:
一、老人家:流動性低,穩定性較高,主動性不強故對教會之更新能力影響力低
二、華語夫婦:人數有十人左右,流動性低,穩定性較高,信主年日中等,對教會委身增加當中,但對教會整體發展,尚未有全面之概念,固亦可謂有潛力之一群。
三、廣東話夫婦和壯年以上者:
  • 有一半高穩定,兒女在此長大,以此為常居之地;沒有其他的移民和遷居打算,以此教會為長久屬靈委身之處
  • 另一半因屬陪讀(陪兒女過來讀書者),未能算對教會長期發展有破斧沉舟,背水一戰之心志。
四、廣東、英語雙語群體:
  • 以英語群體(BBC or SBC) 為投身事奉場所和對象者:中高穩定性(有可能會因工作緣故變動),以既有的這一班而言,屬比較穩定者,有獨特需要,暫不在本文討論範圍之內。
  • 以中文群體為投身事奉場所和對象者:需要建立同儕牧養,穩定性高,人數少
五、華語學生和青年群體:流動性高,平均停留一至三年左右,熱心事奉,有高潛力,但短期
六、餐飲業華語(福清人)群體:流動性高,沒有同儕團契和小組。
在此主流高穩性的只有群體二和三,但這批人只佔二十人左右,雖屬影響力較深入者,但必須加以凝聚事奉共識,才能有所突破。這批群體和學生群體必須成為一內一外,一靜一動的互動力量。學生群體的流動性必須看為助力而非阻力,要把學生變動的變數,變為一個計劃在內的常數,把變動作為教會的常數,而進一步把它內化為教會發展的哲學。

Samuel 發帖

没有评论: